AG和记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五大环境省级牵头单位评选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政务环境入选单位的经验做法:
省商务厅创新打造数字贸易“单一窗口” 首创服务贸易中央外经贸资金全流程线上申报;
余姚市深化涉企中介服务规范治理集成改革推动民营企业降本减负和中介服务提质增效“双赢”;
舟山市定海区创新“流动专员”服务模式 构建企业政务服务增值“1+X”闭环运行机制。
近年来,浙江公安对标中央、省委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围绕线下窗口服务功能单一,线上办事平台集成度不高等堵点问题,通过流程再造和数字赋能,建立健全以网办中心为牵引的政务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迭代升级“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基本形成“网上办为主、自助办为辅、窗口办兜底”的“随时随地办”服务品牌,形成全国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群众满意率达99.85%。有关做法被国务院“放管服”办、公安部简报刊发,改革经验在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交流推广,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AG和记、央视新闻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我省公安工作做法。
在浙里办迭代上线“浙警在线”集成应用,打造线小时高效服务的统一办事入口,集成102个全程网办事项、8个特色模块,融合各地120个同质化应用,并拓展地图导办、智能搜索、浙里快处等36项增值服务,40余个涉企事项一站式受理,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比增长64%,日均提供服务较去年同比增加66%。目前全省“一网通办”率99%,政务2.0“一网通办”2500余万件,同比上升17.1%,有效分流减轻了窗口压力,警力节省30%以上,群众办事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在全国率先推广“一窗通办”,建成网办中心110个,“一窗通办”网点1290个,通办窗口2300个,实现一个窗口通办跨警种事项。迭代推出26项长三角通办,22项全国通办,新生儿出生、车辆检测等11个事项“一件事”联办,群众无需跨部门来回跑。“一窗通办”覆盖率100%,通办事项数量全国第一,“一窗通办”改革纳入了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和公安部改革试点。
全面推广“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推动“拍照一件事”向“照片应用一类事”提升,目前首批19家单位、201个事项已享受照片共享红利。大力整合前端硬件设备,集成各警种7大类19种硬件设备,实现一套设备通办全警种业务。窗口硬件投入节省50%以上,办事效率提升三分之一。
统筹建设公安政务服务一体化主干应用,集成贯通20个业务系统,汇聚清洗各类数据资源20亿条,实现营业执照、房产、社保、学历等30余项常用数据共享调用,企业群众“免交证、办成事”。
全国首创公安政务服务数据分析研判系统,省、市、县、派出所四级贯通,上线统计分析、工单处理、预警提醒等7个功能模块,业务收件、审批、出件、评价、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政务服务核心指标指数一屏掌控、一屏展示。
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企业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是助力企业减负、推动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省建设厅聚焦企业项目审批手续多、验收周期长、投产成本高等痛点,持续加快项目审批、促进项目提速、优化涉企服务、助力企业减负,项目开工和投产时间分别提前近90天和150天,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便利度居全国省(区)第3位。
一是开展施工图纸“分类审”。在全国率先推行施工图分类审查,将施工许可前审查改革为免审、前审、后审三种方式,对企业低风险项目实行免审,图审时间从平均60天压缩到4.5天。
二是实施施工许可“多合一”。通过数据共享和告知承诺,整合消防、人防、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等审批事项,申请材料从23份精简至8份,实现“一次申请、当天办结”。
三是推行施工许可“分阶段”。允许项目根据建设进度分“基坑围护、主体工程底板以下、主体工程底板以上、装饰装修及室外附属工程”四个阶段办理施工许可,今年全省已实施项目850个,开工平均提前近3个月。
一是实施项目竣工“联合验”。变多头踏勘为集中踏勘、串联分验为并联统验,联合开展规划、土地、消防、档案等专项验收。今年全省联合验收项目1512个,平均提速1-2个月。
二是探索工业项目“分期验”。允许建筑单体先验收、先投产、先融资,实现“竣工一幢,验收一幢,登记一幢”。海宁市和台州路桥区通过实施项目分阶段验收工业项目提前投产3-5个月,仅上半年就分别释放资金、产值1.6亿和4亿。
三是推进工程档案“无纸化”。打通工程审批管理、全过程图纸管理和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三大系统,推行工程文件全过程数字化,实现竣工图“在线编制、一键生成”,可缩短编制时间约80天。仅一套数字图纸即可代替至少10套纸质图纸,归档时间从3-6个月缩减至最快20天,全省每年可为工程参建单位节省成本约30亿元。
一是建立组团服务机制。建设部门牵头,会同发改、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开展联合监管服务,定期会商、联合检查、全程保障。
二是提供个性化涉企服务。对标世行新评价体系,围绕企业获得经营场所,制定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事项清单,指导杭州、衢州等地在34项基本政务服务之外拓展26项增值服务。
三是推进项目数字化管理。统建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浙里建”,覆盖全省所有在建房建市政工程。企业通过查看系统数据和视频即可掌握项目现场情况,已在线个安全风险整改,助力企业项目提品质、防风险。住房城乡建设部于今年6月在我省召开工程建设数字化全国现场会,并将我省列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试点。三、创新打造数字贸易“单一窗口”首创服务贸易中央外经贸资金全流程线上申报
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发展数字贸易”,将数字贸易列为贸易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
月27日,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圆满闭幕,成为全国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2021年,省委、省政府系统性提出我省数字贸易发展“458”总体架构,打造数字贸易“单一窗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贸易“单一窗口”聚焦我省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共性刚需和企业的业务需求问题,在政府侧,集成打通商务、税务、外管等多部门信息,通过数据比对融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为区县市、重点平台建立了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在企业侧,首次实现与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用户体系和数据互联互通,接入服务贸易资金申报、技术贸易备案登记等十大功能应用,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
年4月,首创中央外经贸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全流程线上申报体系,与税务部门、银行开通数据交叉对比、批量核验审批功能,大大提升资金申报、审核的便利化水平。
创新改革之前企业申报中央外经贸资金贴息材料厚、周期长、反复多。企业在申报资金时需提供涉外收入申报单、企业合同、财务审计报告等6大类材料,通常需要提前三个月提交申报材料,一般从资金申报到下达企业要经过半年的时间,获得感差。
创新改革之后资金申报无纸质材料、周期短、修改快。通过使用线上申报系统,企业实现100%的无纸化操作,数据自动比对审核,资金审核周期大幅缩短,遇到材料错误,线上及时反馈,立查立改。2023年为
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处理项目明细表706份,审核明细数超15万条,企业材料准备时间合计缩短近1.25万小时。期间,为了确保服务质量提供了7*24不间断提供咨询服务,答复问题390个,优化完善迭代10余次。四、探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为企服务新生态
今年以来,钱塘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启动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的总牵引,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该区用时
天完成了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产业服务驿站的改造升级,累计进驻增值服务事项442项,为企提供服务
件(次)。10月7日,李强总理在钱塘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调研时,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给予充分肯定。1.
聚焦“一中心”集成推动政务服务从“多头找”到“一站享”整合原有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职能,打造“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新设金融、科创、法治等8大服务板块,统筹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100多家资源,推出
项增值服务。比如金融专区提供融资对接、上市培育等18项服务,累计协助882家企业争取政策性担保,平均费率下降2个百分点。将省“民营经济32条”拆解为195条“微条款”,纳入相应服务板块,实现政策落地与增值化改革一体融合。2.
聚焦“一条链”贯通推动企业服务从“普适化”到“专业化”以产业全链条服务需求为导向,在不同的产业平台内设立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驿站。以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驿站为例,整合省药监局、三甲医院临床试验中心、海关等部门力量,推出药品研发、临床试验等6个“一类事”、75项增值服务AG和记,落地柔性服务站、浙江生物医药板以及总规模
亿元的省级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为各个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今年以来,32个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同比增长77.8%。3.
聚焦“一平台”赋能推动服务事项从“企业找”到“找企业”启用“企服新干线余类业务场景。结合“企业码”的推广应用,从5个维度、23
3.3万家企业打造专属画像。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算法模型,平台自动为企业筛选推送适配政策产品,推动快享直达,实现“服务找企业”。今年以来,累计精准推送、兑付政策资金13亿元,惠及企业、人才2.3万家(人)次。4.聚焦“一体化”协同
推动企业诉求从“办得了”到“体验好”出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板块、多方资源联动等14项运行制度,打造服务共同体。围绕“找一人、办成事”,每个板块配备一名首席服务专员、一个支撑团队,实施“个人+团队+部门”捆绑考核,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发力。推行“简单诉求1
3天办、跨部门5天办”,针对非标事项,完善兜底服务,确保企业踏进门、办得好。五、深化涉企中介服务规范治理集成改革 推动民营企业降本减负和中介服务提质增效“双赢”
余姚市聚焦投资项目审批、招标代理、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三大中介领域,打造管理一体协同、服务综合集成、信用动态评价、市场多维治理的全链条中介管理服务体系,着力破解中介管理“九龙治水”、服务事项“模糊不清”、中介机构“失信经营”等问题,推动中介市场规范运行。目前,该市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平均用时
+平台”一体化开展中介服务协同管理率先创设中介管理服务中心,纳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板块,构建政务办牵头,发改局、资规局等19个部门协同参与的统管体系。首创“中介管+”数字化监管服务评价平台,建立中介服务项目等5大数据库,设置中介服务导航、预警监督等4
55项涉审中介事项精简为39项,形成中介服务事项清单2.0版,确保中介服务有据可依。2.“套餐
+标准”一站式提供中介事项集成服务将建工领域19个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整合为咨询、评审、设计、竣工测绘等4类服务套餐,推动服务事项从“一事一委托”向“打包式团购”升级。聚焦收费区间等“五统一”要求,编制39个涉审中介事项服务指南,258
+奖惩”一杆秤推动中介机构守信经营制定中介机构五星信用评价细则,围绕服务质量等10个指标开展“一事一评”,以行业主管部门30%、项目业主50%、中介管理服务中心20%
136家涉审中介开展评价,115家五星中介优先推荐,2家二星中介限期整改,3家一星中介临时下架。4.“治理
+规范”一盘棋引导中介市场有序发展构建常态感知预警机制,对经营状况异常的市场主体及时预警反馈、开展专项整治,如针对“空壳中介”问题,创新打造数智监督模型,跨部门融合纳税、社保等9类数据开展定向治理,成功注销“空壳中介”7家。围绕培育引进、执业规范、惩戒退出等全领域,出台中介管理等16项配套办法,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行业。构建纪检、审计、司法联合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廉政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今年累计核查中介服务问题线条。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进浙江仁欣、浙江宇康等知名企业AG和记,培育余姚正衡、余姚达安等本地骨干企业,构建形成龙头中介为引领、优质中介为骨干的发展生态。
六、推进政务增值化改革助推民企高质量发展今年来,温州市聚焦涉企服务资源不集成、供给不精准、需求难满足等问题,以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为试点,率先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探索,通过系统打造立体化线下阵地、集成式线上平台、多元型服务场景,构建特色化增值服务体系,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自改革落地以来,已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各类增值服务
让服务阵地更贴近、更贴心一是全面集中政府侧。高标准建成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梳理20
多个部门涉企服务职能,以成建制进驻、常驻、轮驻等方式入驻企服中心,推进服务资源“一站集成”。二是高效协同社会侧。引入温州理工学院、苏州融政咨询团队等高校、民间智库、商协会服务资源,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参与增值化服务。
三是深入链接市场侧。引进万洋集团等社会资本,打造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定制推出审批代办、法律咨询、金融对接等30
多项集成服务,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民企赋能民企”新路子。2.坚持问题导向
让服务事项更集中、更集成一是企业问题全排摸。通过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深入1300
余家企业,排摸汇总“用地难”“用工难”“销售难”等企业发展“18难”问题。二是涉企事项全集中。针对“18
难”,在全面承接省定8大板块基础上,增设商事、中介、用地用能等3大特色板块,融合温州“民营经济195条”,梳理形成395项增值服务事项。三是集成场景全落地。
结合“企业所需”和“政府所能”,以“一类事”改革为突破口,首批上线数据得地、企业合规指导、人力资源服务等10大特色服务场景,多样化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需求。3.坚持用户导向
让服务体验更有感、更友好一是线上“淘宝店”。借鉴“天猫淘宝”理念,开发“助企红”应用,上线“企业头条”“云上企服”等功能模块,推出审批、政策、产业链等6
大综合类服务和若干主题式服务,实现涉企服务“扫码点单”“一码通办”。二是企业“身份证”。
依托国家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试点,率先贯通“企业码”服务体系,集成16个应用场景,推动办事理念从“依证办事”向“依码办事”转变。三是政策“计算器”。
迭代升级惠企政策“直通车”,通过政策颗粒化、企业标签化,实现涉企政策“专业定制”“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今年已兑现各类奖补资金7.4亿元。4.坚持效果导向
让服务机制更贯通、更畅通一是业务上下联动。建立三级企服务中心定期沟通协商、服务资源和信息互通互享、多跨需求提级转办等工作机制,让涉企服务随地受理、高效流转、全域通办。
二是服务左右联合。建立企服中心系列运行制度,健全跨板块首问负责、多板块高效协同、疑难问题中心兜底等工作机制,实现“部门大联合、服务大协同”。
三是资源内外联接。利用企业服务中心的流量优势,建立第三方市场化服务资源动态管理、价格评估、质量考核等机制,确保社会侧、市场侧事项同样办得快、办得好。
七、青春新市民“乐居乐业”增值服务改革绍兴市上虞区聚力聚焦“青春之城”建设主战略,针对新市民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异地流动难以互认、服务管理存在壁垒、增值服务供给不足等堵点难点,积极推进新市民“乐居乐业”增值服务改革,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人才保障。相关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获评全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新市民、技能人才同比增长
创新一体化体系一是以“两个互认”破解堵点。研发省域、长三角居住证互认、转换办理模块,已为7.2
万名新市民提供“居住证件”、“登记时间”互认服务。二是以“两条渠道”畅通通道。新市民可在“浙里办”在线实现“一键申领”,时间从原来7
天,转变为零跑腿、零等待、零费用;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可以在线下窗口享受即时办服务。三是以“两级联动”缩短距离。构建“24
个中心驿站+355个代办点”的矩阵式服务网络,形成云帮办、上门办等15分钟办事圈。2.坚持数字赋能
构建协同化共享机制一是推动居住证电子化。健全网上核发体系和智能速办机制,优化居住证管理系统,一张电子“绿卡”集成信息、享受服务,成功发放全国首张长三角“跨省互通互认”居住证。
二是打通人口数据壁垒。争取全省首家公安部数据权限,贯通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浙里新市民”等多个系统平台,运用算法主动向群众推送、告知信息。
三是促进服务事项协同。以电子居住证为个人身份认证的“根”,嵌入育儿、教育、就业等六大场景,实现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23
推动同城化增值服务一是聚焦“住有宜居”。构建新市民“购、租、补”三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推出限价保障房2850
套、“零元入住”人才公寓3000套,发放租赁、安家等补贴8.6亿余元,惠及13.3万人。二是聚焦“医有善护”。推出新市民医保“四个一”增值服务,开展健康关爱、生育扶持等专项行动,实现全省首个定点医疗机构跨省就医结算全覆盖。
余个,全区54所中小学校采取零门槛入学,接纳随迁子女近2万人,就读公办学校率达96.8%。四是聚焦“创有乐业”。探索新市民创业“一类事”,推出零创空间、创业培训、金融服务、创业券发放等增值服务,今年已发放创业包2000
余个,发放“新虞贷”6.8亿元、直接扶持3380户,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2万个。八、创新“流动专员”服务模式构建企业政务服务增值“1+X”闭环运行机制定海区抓住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契机,主动聚焦新落地企业反映最强烈的人生地不熟、地方政策不清、政企对接不畅等问题,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流动专员”为服务触角,打造专员精准服务在外、难题高效化解在内的“
”闭环运行机制,让企业办事无忧、部门无事不扰。相关工作获中组部、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入选浙江领导干部网络学院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定海区连续七个季度获省级投资“赛马”激励。
一是打造专员蓄水池。发挥退职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余热”,建立专员库,结合干部专业特长、职务经历、帮扶意向等分类形成专员服务标签。累计入库专员98
人。二是建立企业需求库。按照“供需匹配、双向选择、协调选派”原则,双向链接专员意向和企业需求,经双方认可后,一对一脱岗入驻企业。已完成匹配22
对。三是授予专员新职权。实行专员聘任制,针对性授予政策征询落地、审批代理代办、政商关系监督三项职权,发挥政企间桥梁纽带作用,配强支撑团队和运转机制,确保权力执行到位,问题解决到位。
家部门,统筹全区涉企问题交办事宜。以“流动专员”为抓手,梳理涉企问题清单,对简单易解的,直接提交有关部门,难以协调解决或涉及多部门的,由工作专班适时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解决。二是闭环运行建单销号。以企业发展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搭建“受理—转办—办理—督办—反馈—办结”全流程运行闭环,推动“流动专员”把脉开方、职能部门按需解难、领导小组兜底保障。累计帮助解决员工涉企问题437
个。三是专家团队送单助力。针对疑难杂症,适时引入社会力量,统筹全区各行业专家资源,按企业点单、专家送单模式,先后邀请环保、经济学、法律等专家赴企指导9
一是变特事特办为一类通办。常态化梳理总结“流动专员”帮扶企业好经验好做法,将“一件事”特办迭代为“一类事”通办,为其他企业解决同类难题提供实操路径。如通过专员全程服务华业股份上市审核,摸索总结了助企上市“一类事”集成服务场景。
二是变流动专员为全员助企。推出“我为企业办一事”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干部常态化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及时收集企业发展需求,形成服务清单,放大助企质效。累计助企解决问题500
余个。三是变固定联席为流动专班。打破“企业找政府”的思维定势,因企施策,“一事一议”灵活组织多部门赴企业联合会诊,合力破解难题。已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20
添加微信